原创 王维洁
中国有个俗语:七坐八爬周岁会走。用专业的话说,这是各月龄宝宝大动作发育的里程碑。
而在这些动作里,「爬」好像尤其会引起妈妈们的重视,认为「会爬的孩子更聪明」。于是,那些不怎么会爬,或者直接跳过爬的宝妈可就焦虑了:
我家宝宝是输在起跑线上了吗?
宝宝不爬是比别人笨吗?
怎么才能训练宝宝爬行呢?
爬行的诸多好处
第一次“照书养娃”的宝妈一定被科普过宝宝爬行的各种好处:
1、爬行时抬头,有利于脊柱正常的生理弯曲,帮助脊柱发育;
2、锻炼胸、腰、腹、背及四肢的肌肉,有助于骨骼生长;
3、爬行是全身运动,有助于消耗能量,促进消化能力增加食欲,减少脂肪堆积;
4、大量爬行运动可以锻炼宝宝的前庭系统,爬行可以促使前庭觉发展充分,平衡协调能力也更好;
5、爬行时手脚并用,可以同时锻炼左右大脑,刺激大脑发育,使得孩子更聪明
6、爬行还可以训练小脑的平衡与反应联系,有利于脑神经系统结构的完善,对宝宝学习语言和阅读发挥良好影响。
也许你还听过更多其他的爬行好处,看的越多你就越焦虑,自己的宝宝直接跳过了手脚并用的爬行阶段,是不是就输在起跑线上了呢?
宝宝不爱爬,甚至不爬,是笨吗?
并不是。
即使不按“套路”,甚至完全不会爬的宝宝,也是正常的,并不会对日后的发育带来负面的影响。
WHO有个正常婴儿运动发育的研究发现[1]:
只有不到一半的孩子是按照坐—手膝爬—扶站—扶走—独站—独走,这样的标准套路来的,有1/3多的孩子是先扶站再开始手膝爬,有8.5%的孩子是能够扶走了才开始手膝爬的。甚至还有4.3%的孩子完全不爬,直接开始站立和行走。
目前并没有高质量证据证实,不爬行的孩子,会对独站、独走有什么异常影响。对待爬行,我们需要客观的看待爬行给宝宝带来的一些益处。
真正能给肢体协调能力和运动平衡能力带来好处的是要「学会移动」。婴儿自发地四处移动能力和婴儿的空间认知能力、情绪分化、依恋形成、自我感知的发展等方面密切相关,而移动包括翻身、爬行和行走。
很多不会手脚爬行的宝宝,他也会想尽办法进行移动。只要宝宝开始四处移动了,不管他是以哪种方式在尝试都是正常的。
当然,这并不是说爬行不重要,主要想让宝妈放下焦虑,不要过于纠结宝宝「不会爬」,而是要理性地看待婴儿多样性能力发展。如果孩子就是不喜欢爬,不配合,我们也不一定要勉强。
想让宝宝锻炼爬行,你可以这样做
宝宝不想爬的原因,无非就是:太难、太胖、太累。
并且,爬行有一个程序化的过程,运动功能的发育是从头端向足端发育,协调运动先出现于靠近躯干的肌群,而后分布到四肢肌群。
爬行是个全身运动,离不开3-5个月大时学习翻身;5-6个月大时学会扶坐加强宝宝的肌肉力量;7-8个月大时开始练习独坐、俯卧手膝爬行;9-10个月时宝宝就自由自在的手脚爬行了。
1、打好基础
俯趴练习:趴是爬的基础,趴可以锻炼宝宝的颈背力量。
翻身不限制:当宝宝学会翻身后,常把宝宝放在爬行垫上,自由发挥。不必为了保护宝宝而限制宝宝的自由活动。
拉坐练习:宝宝独坐前的拉坐练习可以帮助锻炼腰腹部肌肉力量。
2、诱导练习
有爬行的条件,但是孩子还是懒得爬,这时候妈妈不能偷懒。用一些颜色鲜艳,有声响的玩具,适当进行引诱。
3、给爬行的动力
如果宝宝想爬,但是无法支撑自己身体的重量,这时候家长可以用毛巾或者被单托住宝宝的腹部促进宝宝通过手膝爬行
4、做示范
和宝宝一起爬,既是游戏,又能引导他四肢协调共用。
爬可以练,但不是必须练,如果宝宝只是不会爬行,但他可以通过其它的方式移动自己,探索周围世界,锻炼身体肌肉,就无需担心。家长对宝宝也不用太过于呵护,担心宝宝爬行弄脏衣裤或者磕碰,只要场地安全,尽量给他创造爬行的环境
如果你发现孩子身体僵直、不会任何挪动,或者两侧肢体不协调,就需要及时咨询医生了。
参考资料:
1.WHO Multicentre Growth Reference Study Group. WHO Motor Development Study: windows of achievement for six gross motor development milestones. Acta Paediatr Suppl. 2006;450:86-95. doi:10.1111/j.1651-2227.2006.tb02379.x
精彩推荐
免责声明:
*本文配图源自网络
*文章目的是提供一般的健康信息,不代替任何个人医学诊断和治疗。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