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的玄奘取经经历了很多艰险磨难。不过,在玄奘本人的记述中,我们看不到太多这方面的具体记述。他在回国前写给皇帝的《还至于阗国进表》里这样写道,“流沙之浩浩,陟雪岭之巍巍,铁门巉崄之涂,热海波涛之路”,自然条件非常恶劣,但接着便是,“凭恃天威,所至无鲠,仍蒙厚礼,身不苦辛”。
宋代有一部《大唐三藏取经诗话》,它的篇幅不是很长,与后来的《西游记》不能相提并论,但已基本呈现出玄奘西行取经故事的面貌。它讲到唐僧西行路上可谓“千死万死”,非常艰辛,因此有一个猴行者主动提出来帮助他取经。并提到一路上“多有祸难之处”,但还没有磨难的具体数字。
元末明初的时候,这一题材又有进一步发展,出现了一部《西游记平话》。这部小说未被完整地保存下来,但一些文献里记录了它的情节梗概与片断,使我们今天可以大致想象它的规模和叙事特点。据朝鲜古代汉语教科书《朴通事谚解》记载,取经人遭遇过黄风怪、蜘蛛精、红孩儿怪等妖魔,经过了棘钩洞、火焰山、女人国等险山恶水,而孙悟空“救师脱难”。其中提到“怪害患苦,不知其几”,表明在《西游记平话》时代,“九九八十一难”还未完全成形。
那么,《西游记》中为什么是“八十一难”?“八十一”这个数字,在中国文化当中有其特定的意义。它是古代阳数之极“九”的九次重复,象征终极圆满、事物发展至于完备的状态。这一数字在古代官制、天文、律数、宗教、医学等各种文献中均有提及。
不过,“八十一难”的设定在《西游记》中并不很严格。比如,最后一难就有“凑数”之嫌,观音菩萨看玄奘所经历的灾难簿,数下来只有八十个,还少一个,就安排了老鼋沉水作为一难以补足“八十一”的数字缺憾。还有,“八十一难”只有四十一个故事,有些“难”并不是唐僧本人直接遭遇……总之,“八十一难”的设定,主要是为了突出“八十一”这个极致完备的数字,也是小说行进结构上的需求,而从小说的叙述来讲并不是非常精准的安排。
其他小说所没有的奇特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