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酉政变之后,慈禧虚岁只有27,慈安26,这两个寡妇在政治上都不成熟,两宫太后依靠恭亲王奕维持朝政的正常运行。不过,慈禧是一个权益欲望很强的人,同时,在垂帘听政之初,慈禧也确实想彻底改变大清王朝日益衰落的景象,在她的主导下,一系列旨在惩贪、自强的措施纷纷出台。
慈禧垂帘后,首先从吏治下手,将辛酉政变的功臣胜保赐死,又将两江总督何桂清就地正法,这两个事件在朝中引起了很大的震动,一时间,官场上的腐败、懦弱、不作为的风气得到了很好的改观。
紧接着,慈禧针对太平天国和捻军的内患,大力提拔和重用汉族官僚,以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为首的汉族大臣,都被委以重任,出任地方督抚。这个时期,是汉族官僚最得势的时期,全国各省的总督、巡抚中,几乎清一色都是汉人。
剿灭太平天国运动和捻军起义后,慈禧在奕的建议下,开始推行洋务运动,旨在强国强兵,洋务运动的本质是“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没有从制度上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但这次外科手术,确实给大清王朝带来了一些生机,很多官办企业、军工企业入雨后春笋般在全国兴起。
练兵、制器、修铁路、架设电线、派遣留学生,这些举措无疑是适应时代发展潮流的,这段时期被称为“同治中兴”,如果时间往后延伸,一直甲午战争之前,也可称“同光中兴”。
光绪三年,在慈禧的大力支持下,左宗棠收复了新疆,这个事件是历史上必须要铭记的,我们不能将功劳都计在左宗棠的身上,而应该对慈禧的决策给予高度的肯定。如果没有慈禧,左宗棠又何以建功呢?
应该来讲,慈禧在她的前半生中,表现得十分出彩,是一个合格甚至是优秀的最高统治者,如果这个时候她死了,那么后人对她的评价一定很高,不说比肩康熙、乾隆,但一定比嘉庆、道光、咸丰三帝要强得多。
再来说慈禧的后半生
光绪七年(1881),慈安太后暴亡,历史上将慈安的死归结于慈禧,尽管从逻辑推理上,慈安确实是慈禧通往政治巅峰的最大障碍,但直到如今,还没有确切的证据证明,慈禧就是谋害慈安的凶手。
这桩历史谜案各位不必过多纠结,对于慈禧来说,慈安之死她内心必定是欣喜若狂的,此后,她这个偏房被扶正了,是大清朝说不二的皇太后。
到了这个时候,唯一能对慈禧形成威胁的就只剩下恭亲王奕一人了。光绪十年4月5日,慈禧以中法战争失利为由,指责军机处调度不当、指挥不力,将奕、宝鋆等军机大臣逐出军机处,其中奕的处置最重,他被一撸到底,只留下了世袭罔替的亲王爵位,勒令他“回家养疾”。
奕在中法战争中的表现确实很糟糕,但他毕竟是执政二十多年的亲王,没有功劳也有苦劳,满朝大臣都认为奕仍然是国家的柱石、栋梁,也宗室王公中才具最优者。慈禧以此为由罢黜奕,显然是小题大做,难服人心。
随后,慈禧进行了一场人事大调整,以礼亲王世铎为首席军机大臣,以醇亲王奕譞实掌朝政,这次对军机处以及各部院的人事大调整,史称“甲申易枢”。
如果甲申易枢之前,慈禧还有进取心,还有求治的欲望,那么到了甲申易枢之后,她的性格和执政风格则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走上权力巅峰的慈禧,开始在个人享乐上大做文章,后世对她的负面评价,基本都集中在这一时期。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