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个兄弟痩又长,抱在一起下池塘,等到有人来救起,瘦子变成胖又黄。”这还是小时候听到的一个谜语,谜底其实很好猜,油条呗!油条是我国一种古老的传统油炸面食,历史悠久,虽然具体起源时间已不可考,但是起码来说宋朝就有了(或许更早)。油条一般作为早点食用,分布也很广泛,无论大江南北,皆有它的身影,各地的叫法也不一样,比如天津叫馃子(果子的写法是错误的,这么写不是成了水果了吗?)、或炸馃子;北京叫油条,老年间也有叫馃子的,但是更多的叫“油炸鬼”,当然也有说叫“油炸馃儿”的,要不干吗叫馃子呢?
有人跟我说:油炸鬼不是广东的叫法吗?粤语咱也不熟,可能是巧合吧!这事儿不新鲜,有些东西跟人一样,有大名儿、有小名儿,大名儿就是学名,所谓小名儿就是各地方言的称呼,很多东西在不同的方言中叫法都一样。要说这位“油兄”的经历,也是挺大起大落的。老北京时期,不管是流动摊贩还是有门脸儿的坐商,但凡是卖早点的,大多有油条;后来公私合营,早点摊儿的数量减少了,但是公家的小吃店里依然能吃到;随着改革开放、鼓励个体经营,各种早点摊儿又如雨后春笋般成长起来,满大街都是炸油条的,有时候您看,稍微繁华点儿的路段,能有好几个油锅在冒烟;
近年来,随着人们对健康饮食和食品卫生的重视,炸油条的仿佛从我们的视线中消失了,即使偶尔见到,也多是打着健康油条、无矾油条、无铝油条等字样,跟原来的还真不是一个味儿,话说本人就好久都没吃油条了。错来油条也真是不适合长期食用,抛开地沟油的问题不说,现在人的肠胃里也不缺油水儿,油炸食品确实不太健康。何况炸油条的油总要反复使用,一天换一锅油不大可能,那成本太高了。油脂经过长期高温会产生有害物质,这大家都知道。还有就是传统的油条制作过程中要加明矾、也叫白矾,后来还发明了膨松剂、也就是常说的泡打粉、油条精。
展开全文
明矾的主要成分是十二水合硫酸铝钾,虽然可以入药,但是不宜常吃。其实泡打粉的成分跟矾也差不多,最大的共同点就是含铝,铝是为数不多的人体非必须轻金属微量元素,吃多了会引发各种头脑疾病。于是后来又有了无铝膨松剂,但是对吃惯了“老油条”的,总觉得不是那味儿。当年还曾出现过洗衣粉油条您记得吗?那时候是油兄正火的时候,咱也不知道吃的是加矾的还是加洗衣粉的,反正有这么个笑话儿,说一个早点摊儿的老主顾,这天来吃油条,刚咬一口就对老板说:今儿加的不是熊猫吧?老板一脸不好意思:啊!这不是眼下都流行创新、与时俱进吗?所以特地用了新牌子,加了点儿碧浪。
综合以上原因,也就不难理解为什么“老油条”们越来越少,新式健康油条“霸占”市场了。油条为什么要两根在一起炸?新时代的年轻人赋予了它们新的解释:“相爱就要在一起,哪怕下油锅!”当然这是笑谈,油条必须要两根儿“面条儿”在一起,因为一根儿不好吃。油条讲究外面酥脆、里面绵软。如果一根面条下锅,太粗了炸不熟,等里面熟了,外面也就焦了。两根儿按在一起,既好熟,又让接触面略有炸不到的地方,这样才能保持它的“外焦里嫩”。
而且要两根在一起炸是有典故的,这里面儿有故事,也是油条为什么叫油炸鬼的原因:传说油条是南宋时期临安(杭州)人发明的,要不开头儿咱怎么说油条“起码儿”宋朝就有了呢?当然这是传说啊!说在南宋年间,大奸臣秦桧和他和老婆王氏里通外国,在皇帝面前进谗言,十二道金牌召回抗金名将岳飞,最后把精忠报国的岳元帅害死在风波亭。此事一出,不光是志在收复河山的忠臣良将义愤填膺,就连民间的老百姓也把秦桧两口子恨得牙痒痒。
于是人们用发面捏成两个面人儿,一男一女,将他们比作秦桧和王氏,然后将两个面人儿按在一起,抻长了放在油锅里炸,称之为“油炸桧”,又好吃又解恨。可是那时秦桧还没死,又是丞相,势力很大,大家伙儿怕被报复,所以还是隐讳一些好,于是就借谐音改成了油炸鬼。
关于油炸鬼的传说还有一个版本:与目连僧救母的故事有关,这个源于佛经的神话故事想必大家也都熟悉。说是目连僧为了解救困于地狱的母亲,在七月十五这天借十方僧众之力打开丰都城的大门,救出了自己的母亲。结果不小心将地狱里的十万饿鬼全都放了出来(这也就是鬼节的由来),饿鬼来到阳间害人,于是地藏王菩萨派自己的坐骑谛听兽来人间抓鬼,抓到之后下油锅、以示惩戒。于是民间就有了七月十五吃油炸鬼的习俗。
目连僧救母的故事最早见于东汉初由印度传入我国的《佛说盂兰盆经》,照这么说的话,油条的诞生自然要比宋朝早得多。不管怎么说吧,油条是常见的食物,大伙儿都吃过,只不过油炸鬼这个名字,现在几乎没人叫了,偶尔在相声作品里,还能听到演员模仿老北京的叫卖声:“油又清来、面儿又白,扔到锅里边儿漂起来,好大个儿滴~~油炸鬼来”。吆喝起来悠悠扬扬,跟唱歌儿似的挺好听,生动的还原了油条还叫油炸鬼的时代。
注:插图及封面图片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作者删除!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