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亚洲其他国家和欧洲都曾经流行着一个神话:上古时期洪水泛滥,神兽潜入水底用泥沙造出了陆地,人们才的以生存。这个故事无疑都是大禹治水神话的演绎。不过这从另一个方面说明,大禹绝不止是治水的神,而且是一个创造了九州大地伟大的神。
那么世界上到底存不存在“息壤”这种神奇的物质呢,它只是神话传说中的一个符号,还是在现实世界中有相应的物质?如果有,它到底是什么呢?
晋代《拾遗记》记载:“禹尽力够洫,导川夷岳,黄龙曳尾于前,玄龟负青泥于后。”这里的黄龙就是应龙,传说大禹治水之时,是应龙在前面用尾巴给他划开一道道沟渠,把洪水导入大海。玄龟在身后背着神物息壤,前面把水引走之后,再用息壤重新填平沟壑,造出大地来。
再一次印证了,我们现在脚下的这片土地,不是劫后重生的旧地,而是一块新地。这里的息壤还是鲧偷来的那个神物,它一遇到水就会迅速膨胀,而且适宜人类居住和动植物生长。首先,它吸水性很强,干燥的时候坚硬如石,遇水之后就会变软,所以干的叫息石,软的叫息壤。其次,它是一种肥沃的土壤,很适合植物特别是庄稼的生长,否则就像是居住在沙漠里,不长植物和庄稼人类依然难以生存。
而在另一部古典小说里,息壤还被描述为“龙食”是供神龙吃的食物。《旧小说·乙集四·遗史》中记载,说有一个姓姚的小伙子,一个偶然的机会来到了一个叫“张公洞”的山洞,里面有两个道士在下棋,看了一阵肚子饿。小伙子就问有没有什么吃的,道士头也不回的直接给了他几斗青泥,吃起来很香,不知道是什么东西。他把没吃完就剩下的偷偷打包带了出来,问高人这是什么,那人吃惊地说,哇塞,这就是传说中的“龙食”啊,你小子真走运,怕是碰到了神仙,你是从哪里搞来的?走走走,我们再去弄点,好东西啊!
小伙子就原路返回,但是等他们进了山洞之后,里面乌漆嘛黑的连个鬼影子都没有,拿出来的龙食也变成了石头,再也吃不了了。
这里的“龙食”显然不是什么正经东西,应该是小说家脑洞大开的产物,先不说龙是否存在,就算存在,龙吃的东西,是一般人能吃的么?你以为自己是龙啊?
那么是不是说息壤是一种子虚乌有根本不存在的东西呢?也不尽然。在对古代历史遗迹进行考古发掘的过程中,发现了很多有意思的东西,其中多次出现明确用古文字标注“息壤”字样的东西出现。较早的时候是一种土,干燥时坚硬如同石头,用水软化之后就会膨胀,其实就是一种特殊的粘土。
南水北调中黄河—漳河渠段就曾挖出一种粘土,膨胀性和吸水性都很强,失水状态下很坚硬,像是一种比较软的石头,吸水之后就会变大。很可能息壤就是这种现实中土壤的夸大和神话。
不过在很多民族的神话中息壤还有很多其他的说法,比如西方神话说大地是神用自己的耳屎创造的,有的少数民族神话中说土壤是神的头皮和身上的死皮,还有污垢生成的,甚至有的直接说土壤就是神的粪便。这些都可以归结为神的“遗弃物”,统称他们为“神粪”。而在现实里,应该就是人类用“塘泥”施肥的一种演化,所以息壤在古代也指肥沃的土地。
后来根据息壤可以平息洪水的传说,人们赋予了它一种神性,又因为大禹当初用息壤造出来的大地就是一个“微缩版”的九州,所以人们为了防患洪水往往在城墙脚下埋上一个城市的微缩雕塑,相当于现在的沙盘,就称它为“息壤”。这在很多古城和古代遗存的发掘中都有发现。
比如宋代《游宦记闻》中记述:“江陵城内有法济院,今俗称为地角寺,乃昔息壤祠……掘之,深六尺,得石城,与江陵同制,中径六尺八寸,弃徙於墙壁间。是年,霖雨不止,江潦暴涨。从道士欧阳献之谋,复埋之,祭以酒脯而水止。”
也就是说,到了宋代,息壤已经不是一种具体的土壤,而是一个象征性的“法器”,它具有镇禳水灾的功能,样子就是本地城镇的沙盘,只要把它埋在一座“地下城”石棺里,就可以保证当地不会遭到大水的袭击,一旦让它暴露出来,就会遭受洪水灾害的惩罚。这么说来,也许秦始皇为自己所建的“地下之城”或许也有这种古老的意味。
声明:本文图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返回搜狐,查看更多